送往助米,是临朐古老的风俗习惯。特指新生孩子媳妇的娘家人,带着礼物来看孩子的习俗。在民间关于往助米的传说版本很多,其中有这样一个版本,我觉得比较切题。
从前,一个王爷家的公主,决意嫁给了一个贫穷的书生。因为书生家里太穷,王爷不愿意,和女儿都赌气互不来往,王爷为此伤心,断父女情…。一天,王爷得知公主生了孩子,亲情的天性,使得王爷想帮帮女儿,就用亲戚祝贺的方式,派人送很多东西去,但是公主就是不接受,王爷再次火冒三丈,就以王爷的特权命令:王爷来助生活之需,非受不可!公主脱口而出:感谢王爷助米。后来就演变成了王助米,望主米,旺主米,往助米等等,音同字不同。

临朐多年以来,送往助米,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风俗习惯。老的风俗习惯是,谁家生了孩子,算是一件大喜事。亲戚朋友自然都送礼物祝贺,送什么礼物没有明确要求,一般都是鸡蛋,猪肉等营养品。
添小孩的主家,把染红的熟鸡蛋当作回礼。小孩子母亲的娘家人,送往助米有好多讲究,从礼品的品种数量,什么时间、方式等都有一定的规定。

首先是礼品要求,如果生的是男孩,需用两个大箢子装东西:当年的新鲜小米、十斤面粉、成把子的鸡蛋、两只鸡、两斤油条、两颗葱用红线捆着、用红纸包着六斤面条(面条,是要件,特别有讲究,需手擀面、刀工好、鳌子烙、红纸包…)、一大块猪肉、一对石榴红枕头、三尺花布、一个棉袄或者一套棉衣裳、还要在棉袄的后背上要缝上一块花布。如果是生的是女孩,礼物就没这么多,不能有面粉、面条、棉袄这三样。什么时候送,也是有要求的。生女孩需七天以后,生男孩要十二天左右才能送往助米。
具体的日子选定按照农历,生男孩双日送,生女孩单日送。还有一个前提,就是不跨年送往助米。如果是年底生的孩子,离过年不足七天的,可根据情况,不分男女,也不管单双日,隔天或者当天,任何一天都行。还有一条就是怎样去,生男孩用手推的独轮车,载着那两个盛着东西的箢子。生女孩则是用扁担挑着那两箢子。盖大箢子的花布,叫毛扇子,男孩用兰花布,女孩用红花布。都是上午,赶到女儿家。女婿家早已找好了陪客,午间大摆酒席伺候送往助米的人们。
酒席都安排家里,所有食材都要提前准备,早请好厨师,算是大席。坐席的以娘家人为主,其他来的也都是比较近的亲戚。重视程度和场面要比生日宴会大,参加的人数也多,娘家人坐主桌也是主宾,其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们,也安排好几桌。 菜品必须有鸡鸭鱼肉大件,主家和娘家人相互敬酒祝贺。在席间,媳妇的婆婆抱着孩子出来,让大伙看看再抱回去,算是露个脸。娘家人都要夸孩子几句。吃饭时还要吃鸡蛋,俗称吃喜蛋。

现在,送往助米不再有那么多的讲究了,但还继续沿用着送往助米的风俗习惯,而且越来越隆重了,是不可缺少的场合。礼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生活必需品,多了些金银饰品和红包,价码也越来越高,少则几上千,多的过万元人民币,并延续到了公公婆婆也要送红包祝贺。 现在不管是生男还是生女都一样,只要娘家人定好了送往助米的时间,亲戚们也都约着同往,统一安排酒席,车水马龙的场面充满着喜庆、壮观、热闹…。